三国最大赢家司马懿
历史上的三国时期,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。曹操、诸葛亮、司马懿、周瑜等都是鼎鼎有名的将才谋士。在三国未统一之前,曹魏政权、蜀汉政权、东吴政权各自三分天下。但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,后来统一三国的并不是曹魏政权,也不是东吴政权,而是司马家族。具体来说,统一三国的人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,但是司马炎之所以能统一三国,建立晋朝政权,这与司马懿的贡献是分不开的。我非常喜欢三国,我看了很多遍,司马懿在乱世三国能笑到最后,身上的确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。
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,博学洽闻,伏膺儒教,有着稳重隐忍的大局观,文武兼备执行力强,坚持信念一往无前,在三国英雄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,但 唯有司马懿挺过了四世三公,赢得了“三国归晋”的美誉。
司马懿的生平
司马懿(179年-251年9月7日),出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,病逝于魏齐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于洛阳,终年72岁(又称73岁)。司马懿字仲达,河内郡温县(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)人,三国时期魏国权臣、政治家、军事家,亦是西晋的奠基人。曾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军,坚守疆土。历经曹操、曹丕、曹叡、曹芳四代君主,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,夺取曹魏的政权。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祖父,曹魏后期两位权臣司马师和司马昭之父亲。 嘉平三年(251年),魏朝谥舞阳宣文侯;次子司马昭称晋王后,追尊谥为晋宣王;孙司马炎称帝后,追尊为高祖宣皇帝,故也称晋高祖、晋宣帝。
司马懿家族数代为官,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,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,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,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。司马防有八子,因字中都有一个“达”字,当时号称司马八达。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。司马懿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,当时正是东汉末年乱世,司马懿“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”。素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南阳太守杨俊曾见过少年司马懿,他说司马懿绝非寻常之子。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,曾对司马朗说:“你弟弟聪明懂事,做事果断,英姿不凡,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。”
建安六年(201年),郡中推举他为计掾。当时曹操正任司空,听到他的名声后,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。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,不想在曹操手下,便借口自己有关节炎“风痹”,身体不能起居。曹操不信,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,司马懿躺在那里,一动不动,像真染上风痹一般。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为丞相以后,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。曹操对使者说:“司马懿如果再犹豫,就收押。”司马懿畏惧,只得就职。曹操让他与公子往来游处,历任黄门侍郎、议郎、丞相东曹属、丞相主簿等职。
《魏略》记载召辟过程有所不同。说是司马懿好学,曹洪自以为才疏,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,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,借口病到拄拐杖的地步无法去见曹洪。曹洪记恨司马懿,去跟曹操打小报告,曹操征召司马懿,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。
《晋书》记载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“有雄豪志”,又发现他有“狼顾之相”,心里很忌讳。因此对曹丕说,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,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。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,而得以无事。
司马懿先后担任黄门侍郎、议郎、丞相东曹属和丞相主簿,并跟随曹操征讨张鲁。司马懿见刘备刚刚夺取益州,脚跟未稳,劝曹操接著攻打刘备,曹操不听。曹操班师后司马懿跟随曹操参加第三次濡须口之战。
司马懿的家世
司马懿家族数代为官,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,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,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,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。司马防有八子,因字中都有一个“达”字,当时号称司马八达。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。
-
兄弟
- 司马朗,字伯达。
- 司马孚,字叔达。晋朝时任太宰,都督中外诸军事,封安平王,谥献王。
- 司马馗,字季达。
- 司马恂,字显达。
- 司马进,字惠达。
- 司马通,字雅达。
- 司马敏,字幼达。
-
妻妾
- 张春华(宣穆妃)
- 张夫人
- 伏夫人(扶风国太妃)
- 柏夫人
-
儿子
- 司马师,张春华所生。以高平陵之变封长平乡侯。司马懿故后袭舞阳侯,曹魏谥忠武。弟司马昭受封晋王,追尊谥为晋景王。侄子司马炎称帝,追尊为世宗景皇帝。
- 司马昭,张春华所生。曹魏时任相国,封晋王,谥文王。子司马炎称帝,追尊为太祖文皇帝。
- 司马亮,字子翼(?-291年),伏夫人所生。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
- 司马伷,字子将(227年-283年) ,伏夫人所生。晋元帝祖父
- 司马京,字子佐(?-?),伏夫人所生
- 司马干,字子良(232年-311年2月26日),张春华所生
- 司马骏,字子臧(232年-286年),伏夫人所生
- 司马肜,字子徽(?-302年),张夫人所生
- 司马伦,字子彝(240-301年),柏夫人所生。后称皇帝,年号建始。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
-
女儿
- 南阳公主,张春华所生,嫁荀霬,生子荀恺。
- 高陆公主,次女,嫁杜预。
司马懿的曹魏官职
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、大将军、太尉、太傅,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
| 官职 | 时间 | 前任 | 继任 |
|---|---|---|---|
| 文学掾 | 208年-x | x | x |
| 骠骑将军 | 226年-230年 | 曹洪 | 曹洪 |
| 大将军 | 230年-235年 | 曹真 | 曹宇 |
| 太尉 | 235年-239年 | 华歆 | 满宠 |
| 太傅 | 239年-251年 | 钟繇 | 司马孚 |
司马懿的个人贡献
-
政治
-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,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,雕玩物之人力,节用务农,使天下欣赖。
- 识拔人才上,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、王基、州泰等人才,如虞预所说,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。
- 在扳倒曹爽后,司马懿或以剿杀,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,为日后其子孙篡魏 开晋打下坚实基础。
-
经济
-
推行军屯
-
经济上,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,京兆、天水、安南兴冶铁,穿成国渠,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,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 ,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,穿广槽渠。司马懿在推广屯田,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。约在建安二十三、四年,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,向曹操建议:“昔箕子陈谋,以食为首。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,非经国远筹也。虽戎甲未卷,自宜且耕且守。”曹操行之。魏国一时“务农积谷,国用丰赡。”曹魏和吴、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,都和司马懿有关。
-
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,如长安、槐里、陈仓、上邽等地,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。其中,上邦的军屯最著名。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(230年)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,《晋书·食货志》称:“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,兴京兆、天水、南安盐池,以益军实。” 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、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。
-
太和五年(231年),诸葛亮进攻天水。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,有人主张“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”,魏明帝不从,“前后遣兵增宣王军,又敕使护麦”。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,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,才取得胜利。直至正元二年(255年),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“为区种之法,手执耒耜,率先将士”, 进行屯垦,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。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,都督雍、凉二州诸军事,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。为了增强实力,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。
-
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,主要是在淮河南北。曹操 时曾“开募屯田于淮南”。 但仅是民屯。正始二年(241年),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,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。第二年,司马懿“奏穿广漕渠,引河入汴,溉东南诸陂,始大佃于淮北”。第三年,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“大兴屯守,广开淮阳、百尺二渠,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,万余顷。自是淮北仓庾相望,寿阳至于京师,农官屯兵连属焉。”
-
-
兴修水利
- 青龙元年(233年),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,“开成国渠,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,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,”收到了“国以充实”的效果。青龙三年(236年),关东饥馑,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,以资救济。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。
-
-
军事
-
平定孟达
- 司马懿击吴获胜后,被任命为骠骑将军,受命屯于宛,负责荆州和豫州地区的军政大事。公元227年2月,驻守新城(今湖北房县)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。孟达本为蜀将,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。诸葛亮讨厌此人反复无常,有犹豫之意,在此期间消息被透露出去,于是出现了魏、蜀、吴三国争孟达之战。但反应最快的却是司马懿。从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,至京都八百里,当时出兵需有朝廷诏书。可是,待朝廷诏书下达后再出兵,孟达及新城必将成为吴或蜀国的猎物。司马懿当机立断,同时采取三个行动,一足立即致书孟达,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;二是派人奏明圣上,言明出兵之意;三是司马懿亲率大军,火速登程。此时蜀吴军队尚未反应,孟达只得守城待援。魏军攻城十三日,孟达部将开城投降,魏军进城杀孟达,俘叛军万余,新城仍为魏占有。待蜀吴两军赶到之时, 孟达早已成为司马懿的刀下之鬼,新城局势已被魏国牢牢控制。蜀吴两国军队,劳而无功,不战而还。
-
智抵西蜀
- 太和五年(231年)春,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。此时,在西线驻守的重将曹真已死。魏明帝比较再三,认为非司马懿不可收拾。司马懿受命主持西线军政大事,进驻汉阳与诸葛亮对峙。两军偶有交战,魏军得胜,但司马懿制止魏军进攻,力主坚守不战。他认为,蜀军远道面来,带粮草必定有限,因而,急于设计决战。据此,他采取了避其锋芒,凭险据守,拒绝出战的策略。两军对峙日久,蜀军粮秣告急,只得罢兵而去。在撤军中,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之策,意在歼灭魏军有生力量,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思虑深沉,动必有计,因此,主张不去追击。魏将大多对长期的防守战略不满,讥笑他畏蜀军如虎。司马懿在劝阻不成的情况下只好任其自便。结果,追击蜀军的魏军中敌埋伏,被敌大败,大将张郃被乱箭射死。(亦有记载张郃本不愿前往,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,导致郃战死)魏军的失利恰恰证明了司马懿的料敌准确。蜀军撤退之后,魏将认为蜀军不久即可卷土重来,因此,应立即调运粮草,抓紧备战。但司马懿认为,蜀国兵弱力薄,非三年的积蓄不足以发起大的进攻。所以,他部署驻军,不必紧张,应继续实行屯田备边之策,准备应付三年之后蜀军的重大进攻。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,直到青龙二年(234年),话葛亮才发起第五次北伐。
- 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逼渭水。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,为了不使当地入遭受更大损失,司马懿大胆地渡过渭河,背水结阵与蜀军对峙。针对蜀军远道而来,粮草运输困难的弱点,他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,想通过时间的延续把蜀军消耗贻尽。两军长期相持,蜀军力量渐渐不支。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军中。蜀将只好按照诸葛亮死前的部署,缓缓撤军退回蜀中。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北伐,就这样被司马懿拖垮了。
-
远征辽东
-
青龙五年(237年),魏国范围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朝廷,自立为燕王。次年,魏明帝召司马懿,令他率兵远征辽东铲灭公孙渊。司马懿领命点兵四万即刻出发,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,又命郡守、典农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见。司马懿发兵北进,经孤竹(今河北卢龙南)、越碣石(今河北昌黎北),直指辽水。
-
司马懿到达辽东之后,命多树旗帜于辽河南岸,虚张声势,造成准备渡河的假象,把敌人的主力吸引过来。而在暗中却将主力泛舟潜渡,逼近敌营,对敌形成包围之势。将士不解司马懿之用意,他解释说:“贼坚营高垒,不与我战,欲老我师,今若攻之,正中其计。古人云,敌虽高垒,不得不与我战者,攻其必救也。贼大部集结在此,则剿穴必虚。我如潜攻襄平,敌人必怀内惧,惧而求战,战则必破”。众将理解了元帅的意图,隧穿行而过,直逼襄平。敌将卑衍见魏军突然出现在其后方,果然沉不住气了,主动向魏军进攻。司马懿抓住战机,纵兵激战,三战三捷,大破辽军。辽军退守襄平,魏军乘势进逼,包围了敌之巢穴襄平。魏军攻入襄平,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,随后乘胜平定了辽东、带方、乐浪、玄菟四郡。是年底,辽东平定,司马懿班师回朝。
-
-
